白绒和丈夫展示他们制作的面花。 本报记者 姬娜 摄
生活中极为普通的剪刀、梳子、牙膏盖等,在白绒和丈夫米晨立手中却是“宝贝”。他们通过捏、剪、压等工序,制作出“孔雀开屏”“鱼跃龙门”等栩栩如生的花馍。11月20日,白绒对慕名而来的人说,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传授面花制作技艺。
“听说这里有面花艺人,我想让孩子来学习一下。”在阎良区振兴街道附近看到手捧花馍的白绒时,文女士直呼做得太好了。
记者看到,花馍作品“孔雀开屏”彩屏如画,每片羽毛都流光溢彩。“做这个相对费劲一些,因为羽毛的造型是用一块一块的面插上去的。”白绒笑道。
在她口中很简单的作品,便是花鸟鱼虫。她面前摆放着剪刀、梳子以及自制的铁皮模具等工具,只见她随手拿起染好颜色的面,在手掌之间揉捏,用工具按压,几分钟后,一朵花儿便呈现在眼前。制作小鸟花馍时,她用梳子在面上压出羽毛造型,用剪刀剪出小鸟的嘴巴造型。
白绒是阎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制作技艺传承人,她介绍称,面花,也称花馍,它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也有豆子、米、食用色素等辅料。花馍不仅可食用,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它的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艺术造型。
记者看到,一旁做好的花馍作品中,有晶莹剔透的柿子,也有威武霸气的老虎,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等。
今年37岁的白绒,受外婆的影响,从小喜欢面花。她回忆道,每次外婆蒸完馒头,会用剩下的面教她制作花鸟鱼虫花馍。
2008年结婚以后,她和同样喜欢做手工的丈夫开始制作花馍。“花馍是人们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红白喜事。”白绒介绍了制作花馍的主要步骤。
首先是准备面团,类型有三种,“死面”“烫面”“发面”;其次用工具,以及揉、剪等手法,制作出花馍的形状;最后将花馍放入锅中蒸,蒸好后进行装饰。
白绒指着照片说,这些年,他们也做了一些不错的作品,比如结婚时的“龙凤呈祥”,满月时的“功名富贵”,过寿时的“五福捧寿”。也做过一些大型面花糕,2米高的“千手观音”,仅面粉就用了4袋;展现地域特色的“西安钟楼”;龙年的“鱼跃龙门”。有的作品被天津大学、西安市群艺馆等收藏,有的作品在相关比赛中获奖。
米晨立笑道,一般人家买面粉一次买一袋,他们家每次买面粉都要买几十袋。
“我们在阎良区文化馆开设有传习所,也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给孩子们和居民免费教花馍制作技艺。”白绒表示,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进来,把面花技艺传承下去。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