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非遗焕新|秦巴深处 戏传百年

时间:2024-09-18 09:31:1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化中国行·非遗焕新|秦巴深处 戏传百年

匠心独运 光影传情弦子腔李家班牛王班社由弦子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成全牵头组建

ee9c9c550b7d2526df7a6b72a02564c9.png

弦子腔表演时使用的弦胡和莲花落。 受访者供图

2d87536396ce5d9a79a39c9e1da9dd58.png

弦子腔演出剧照(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地处陕鄂渝交界处的安康市平利县,民风融楚蜀,乡俗通南北。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戏曲——弦子腔。

平利县文化馆馆员郭明亮介绍,清朝时,民间艺人在“莲花落”皮影戏的基础上,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作为“喊腔”结尾落拍,逐渐演变为弦子腔。

弦子腔声调以地方语音为基础,音乐属板腔体,每段唱腔末尾必接“丢腔干白”和“喊腔号子”,以鲜活独特的内容和方言声腔深受群众喜爱。

由于面临演员队伍老化、人才青黄不接、受众减少等困境,弦子腔一度被列为濒危剧种。近年来,平利县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加强剧目创作和推进惠民演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做好弦子腔的保护传承,让弦子腔在秦巴深处焕发新的生命力。

岁月悠悠 弦歌不辍

刀枪把子、练唱念白……一系列标准的花旦功夫技巧,在48岁的夏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夏云原先是一名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弦子腔,从此成了戏迷。历经10余年的练习,夏云不仅成长为平利县弦子腔暨汉调二黄班社的中流砥柱,还开始接手班社的管理工作,组织班社成员进行日常排练。

“班社有17位成员,都是弦子腔爱好者。只要有演出机会,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因为热爱聚在一起,不图挣多少钱。”夏云说,虽然只有一些微薄的演出费用,但班社成员仍活跃在舞台上,为弦子腔的传承尽一份力。

“越接触弦子腔,越能发现它的魅力。”平利县文化馆馆长陈尚忠说,在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请师傅来村里演一场弦子腔是人们逢年过节最期待的事。随着文化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弦子腔演出虽已不复当年的盛况,但依然有喜爱弦子腔的观众。

“弦子腔有13种唱腔板式,还有8首常用丝弦曲牌、18首唢呐曲牌、30多种锣鼓打头,是一套完整的戏曲音乐体系,能够满足和适应任何一部戏曲剧目的表演要求。”陈尚忠说,在融合发展中,弦子腔保留了民间说唱的质朴与纯真,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音乐更加丰富,声腔更加婉转悠扬,调式更加灵活多变。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6代艺人的接力传承,弦子腔已发展成为融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截至目前,弦子腔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演出剧目900余个。

“戏曲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剧目的创新必不可少。”平利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尚恒“下台不退台”,在离开弦子腔表演舞台后投身弦子腔剧目创作,不断推出融入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他创作的小戏《审女婿》获第七届“群星奖”铜奖。

“戏曲终究要靠优秀作品赢得观众、实现价值。我会努力创作出更多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剧目,让弦子腔唱响在更广阔的舞台。”邹尚恒说。

匠心独运 光影传情

弦子腔李家班牛王班社由弦子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成全牵头组建。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该班社有了固定的传习所。

传习所不大,2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有一块幕布,幕布前放着几张供观众听戏的长椅。幕布后,弦胡、莲花落、三弦、鼓和锣等文武乐器一应俱全。每个周六,班社成员都会聚在一起开展传习排练活动。

52岁的吴成明是班社里年龄最小的成员。8月31日,吴成明早早赶到传习所,打开皮箱,把排练剧目需要的皮影一个个挂了起来。

“这套皮影是2017年县文化馆买的。一套保存完好的皮影,能用很多年。”吴成明说。他在班社里负责操纵皮影,配合伴奏和唱腔在幕布上展示各种角色的打、跳、翻、跑等动作。

10时许,班社成员陆续到齐。在班主朱家银的组织下,大家开始排练起弦子腔经典传统剧目《封王》。

今年64岁的朱家银是弦子腔李家班第五代传人,也是弦子腔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皮影戏是弦子腔的一种表演形式,弦子腔皮影戏6人到8人能演,3人到5人也能唱。不打脸谱、不挂戏衣,摆上一张桌子,大家围桌而坐,人人可以参与,即使不会戏曲板式演唱,也能跟着一起吆喝“喊腔号子”。

“你瞧,这就是我们使用的乐器,都是我手工制作的。我用耳朵一听,就知道音准不准。”朱家银向记者介绍,弦子腔的独特之处,一是使用了乐器莲花落和弦胡。莲花落起到节拍器的作用,弦胡由琴杆和筒身组成,用作演唱伴奏。二是要靠“喊腔号子”群唱吆调结尾落拍,只有长期练习和默契配合,才能将一场弦子腔皮影戏演得有声有色。

“我们这群老伙计都配合10多年了,但对演出的剧目还是会多排练几遍,要对得起观众。”朱家银说,班社现在有9个人,大家在做农活之余,一年演出100多场次。

如今,弦子腔李家班牛王班社中有1名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班社虽已盛名在外,但大部分成员已年过花甲。不少班社成员都在为没有年轻人“接棒”而感到担忧。

“弦子腔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师傅带徒弟一点点教起。徒弟从师傅那里学来的大戏,一本本都‘摞’在肚子里。”朱家银说,“这是个精细活,学好也是苦差事。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愿意教。希望多些热爱戏曲的年轻人到班社学习,让弦子腔焕发出青春活力。”朱家银说。

古韵新声 风华依旧

一方幕布、一盏明灯,随着器乐和唱腔声起,造型各异、情态多样的皮影上下跳跃、左右腾挪……8月28日,弦子腔传统剧目《郭子仪拜寿》在弦子腔李家班牛王传习所精彩上演。

台上,弦子腔传承人演得投入;台下,安康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看得入迷。每到精彩之处,剧场内便响起掌声和喝彩声。一曲罢,学生来到台前,近距离感受弦子腔的艺术魅力。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通过参观非遗展厅、观看演出、亲身体验,领略了弦子腔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安康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王子萌说,她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弦子腔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者和传播者。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开展调研、采风活动,组织学生到安康大剧院观看演出,邀请弦子腔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戏曲知识讲座和现场传习,让师生全方位体验戏曲魅力。”安康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鲍丽说,学校还鼓励教师以地方非遗项目为选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以非遗为创意元素创编文艺精品节目,面向全校学生成立陕南民歌、汉调二黄、弦子腔传习所。现在,安康学院艺术学院开设的陕南民间音乐调研、汉调二黄唱腔艺术等选修课程受到学生喜爱。

在第十八届安康汉江龙舟节开幕式上,由安康学院艺术学院与平利县弦子腔班社联合演出的情景弦子腔剧《弦子传情颂安康》惊艳亮相,以青春气息和创新气质“圈粉”不少观众。

“在弦子腔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对节目主题、创意策划方案和音乐创作等进行了创新编排。100多名师生排练3个多月,让传统剧目焕发出新光彩。”鲍丽说,学生由观众席走向舞台,从“知戏”到“懂戏”,再到登台“唱戏”,对戏曲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情感认同。

年轻观众观戏后的反馈令陈尚忠感到欣慰。“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和繁荣发展离不开对青年观众的培养。只有拉近戏曲与青年间的距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戏曲、体验戏曲、爱上戏曲,才能促进戏曲发展的良性循环。”陈尚忠说。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推动弦子腔传承发展,平利县一方面大力开展传承人带徒授艺传承活动,吸引有兴趣的演员进入班社;另一方面,每年开展弦子腔进镇村、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百余场,不断提升弦子腔知名度,推进地方传统戏剧传承和发扬。(记者 董剑南 齐珂雨)

三秦手艺人

吴成全:坚守半生 只为好戏不断

4c07c41963d320525b7ab6b0f437e714.png

八月二十八日,吴成全指导青少年进行弦子腔表演。 记者 董剑南摄

8月28日,弦子腔李家班牛王班社的演员们正在抓紧排练。弦子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成全时而吆调喊腔,时而布景耍影,一招一式都格外投入。

今年62岁的吴成全在弦子腔舞台上站了大半辈子。这几年,由于身体原因,他的行动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只要有演出机会,他就一遍遍练习唱腔、琢磨角色,力求把最好的舞台效果呈现给观众。

“戏比天大。我想尽全力演好每一场戏,让更多人看到、了解、爱上弦子腔。”吴成全说。

吴成全自幼喜爱看戏。那时候,农村没有多少文化娱乐活动,但凡哪里有弦子腔开演,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赶去观看。吴成全总是挤到观众席最前排。

16岁时,吴成全拜弦子腔艺人李健德为师,立志要站上弦子腔的演出舞台。从那时起,吴成全刻苦学习,将唱腔、节奏、唱词等细节牢记于心。最多时,吴成全能熟练唱出110多本戏。

苦练3年后,吴成全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次登台演出的场景,他至今难忘。“那次,我演的是经典剧目《蝴蝶杯》。演出前,台下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演出结束后,听着父老乡亲的掌声和叫好声,我更加坚定了一辈子从事弦子腔表演的决心。”吴成全说。

和许多传统剧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弦子腔也一度面临观众流失、人才断层的困境。为了维持生计,吴成全不得不暂时放下弦子腔表演,外出务工。

“我心里始终放不下。老师临终前的遗愿,就是希望我们能把弦子腔一代代传下去。”吴成全说。2002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吴成全回到家乡,重新整理戏本,并召集了一批热爱弦子腔的艺人组建起弦子腔李家班牛王班社,承担起弦子腔演出和传习的重任。

“大伙儿不以演出为营生,只为了一腔热爱。”吴成全说,班社每年会组织近百场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演出。寒暑假期间,还有不少学生来班社研学。

为了弦子腔后继有人,吴成全带了两名“徒弟”,毫无保留地将表演技艺和剧目唱本传授给他们。经过不断学习和训练,吴成全的堂弟吴成明已经在主要剧目的表演中挑起大梁。

“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古老剧种能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代代相传。”吴成全说。(记者 董剑南)

记者手记

让“山花”绽放时代新蕊

齐珂雨

当得知要给一群大学生表演弦子腔皮影戏时,弦子腔李家班牛王班社的所有成员都铆足了劲。

“只要有人看,我们就有演出的激情。”班主朱家银说,随着时代变迁,戏曲受众日渐稀少,弦子腔出现了青黄不接、传承断代的现象。弦子腔李家班牛王班社是平利县内仅存的两个弦子腔民间班社之一。

班社没有固定经营模式,微薄的演出费用也不足以让班社成员养家糊口。当被问到为什么坚持的时候,“热爱”是班社成员提及频率最高的词。在式微的乡村戏曲市场中,他们的热爱是一缕特别的光。但仅有这样的光,还不足以照亮弦子腔传承发展的路。

挖掘与保护迫在眉睫。弦子腔起源于民间,深植于民间,生命更在民间。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弦子腔班社的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政策帮扶。同时,要在戏曲保护、剧本创作、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探索建立优秀戏曲人才招聘和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体系,为戏曲教学、创作、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

传播与传承同样重要。要让弦子腔流传下去,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拓宽传播路径,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戏曲艺术与时代的连接点、与观众的共鸣点,实现戏曲内容呈现、形式创新与受众需求融合,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触、了解、喜爱戏曲。

戏曲传承和保护非朝夕之功,需要持续努力与探索。期待在各方的努力下,弦子腔这朵戏曲百花园中的“山花”能不断绽放出时代新蕊。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