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是记录地球生态变迁的活文物。
全国有5株5000年树龄古树,全部位于陕西。它们既是自然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3月15日起,我国首部古树名木保护专门法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施行,将为这些“活化石”筑起更坚实的守护屏障。
文明传承 用年轮铭刻“历史印记”
5000多年前,黄帝植柏,将中华儿女的根深深扎进黄土地。如今,这株“世界柏树之父”依然挺拔苍翠,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桥山上,默默注视着前来拜谒的游子归客。
黄帝手植柏树高19.5米,地围11.6米。当地人常用“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来形容它的粗壮,意思是7个人手拉着手,都抱不拢它的树干。
保生柏离黄帝手植柏不远,位于轩辕庙西前院保生宫旧址。保生宫是始祖轩辕黄帝重要的生活、居住地,华夏中医始祖“医圣”天师岐伯与黄帝在此论道。如今,树干上斑驳的纹理,诉说着沧桑之变。
桥山之上,是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柏树群。这里有8.3万余株古柏,其中超过千年的柏树有3万多株。
“东枝似龙爪、南枝似龙头、北枝似龙尾”的老君柏,距离轩辕庙约30公里。相传汉武帝刘彻北征朔方凯旋后,在桥山祭祀轩辕黄帝,听闻古商道葫芦河畔的“老君神庙”香火鼎盛,便前往焚香礼拜,并将庙前这棵古柏赐名为“老君柏”。
在渭南市白水县史官镇史官村仓颉庙内,还有一棵同样5000岁高龄的古树,传说这是黄帝的部下仓颉亲手种下。仓颉因“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闻名于世。
“树高17米,胸围7.8米,地围9.9米,平均冠幅14.5米……被誉为‘文明之根’‘文化之源’。”每年,仓颉庙景区讲解员王朝和同事们要为来自全世界近50万游客讲解仓颉手植柏的故事。
根据白水、洛南两地的地方志和民间传说,仓颉生于白水,造字洛南。他在洛南任职时种下的“页山古柏”,如今就在陕西商洛市洛南县的古城镇,当地人也叫它“洛南古柏”。
“先有柏,再有观,然后才有洛南县。”这句流传百年的顺口溜道尽了“页山古柏”5000年的传奇。
这棵高23.1米、胸围8.2米的“参天巨树”,是洛南人心中“活着的乡愁”——它的古树编号61102100001,前六位与当地居民身份证完全相同,被亲切地称为“一号公民”。
科技赋能 为古柏构筑“千年护盾”
如今,这些千年古柏的保护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守林人,现代科技为它们配备了“私人医生”。
页山古柏有自己的数字化档案,详细记录着树种、树龄、胸径、冠幅、位置、长势等信息。
洛南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何伟南工作了30年,其中25年都在和页山古柏打交道。“早年技术匮乏,护树只能靠人力巡查。如今,仅树龄测定就有碳-14、生长锥等科技手段。”
3月13日上午,在黄帝陵轩辕庙内,护林员刘斌观察着树干。“古树的保护需要‘望闻问切’,就像给人做体检一样。”通过专业设备,护林员们对土壤、根系、树干和枝叶进行全方位检测。
“尽管生长缓慢,但通过专业设备的监测,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守护黄帝陵古柏群10年的刘斌说。
目前,黄帝陵景区引入全国首家用于民用景区的防雷预警监测系统。刘斌介绍:“这套系统类似于一个‘保护网’,能在雷电来临前,自动升高50米到100米进行拦截,防止雷电直接击中古树。”
3月10日,记者在仓颉手植柏的周围看到,地面上布满了白色的管道和装置。仓颉庙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敏介绍:“这是根系监测系统。每个管道上都标注了时间,专家会定期提取样本,检测根须的健康状况。”
树身上,两个透气管格外显眼。李敏解释:“由于古柏内部已经长空,我们使用新型防腐材料进行填充,并加装了透气管。管道弯头朝下,可以防止雨水进入。即使渗入,也能通过底部的孔排出。树杈中间蓝色的弯头则用于中空部分的透气。”
白水县林业局湿地办主任罗沛宁介绍,这个方案是根据《仓颉手植柏“一树一策”保护方案》来执行的,该方案共283页,设计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
生态智慧 为古柏激活“常青密码”
黄帝陵景区讲解员蔡芮介绍,黄帝陵古柏群占地3000多亩,是我国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人工种植古柏林。
“古柏群并非天然生长,而是千百年来由谒陵人、护陵人和当地百姓逐年栽植,才逐渐汇聚成了古柏的‘海洋’。”蔡芮说。
页山古柏的保护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守护接力。
洛南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双挂帅”的古树保护领导小组,形成了“三级书记抓保护”的格局;分管副县长牵头的工作专班,囊括林业、公安、气象等多部门;独创的“2422”巡护机制,让县级林长到护树员形成严密的保护闭环……
古柏脚下,还有一支风雨无阻的“护树爱树党小组”。党小组组长张娟也是洛南县古城镇南村党委书记。她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张古柏照片:“每天巡护、每周存档、每月研判,就像照顾家中长辈。”
去年夏天,小组成员在巡护时发现树冠部分发黄。紧急上报后,市县镇三级书记连夜联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次日便带着设备赶来。经诊断是虫害侵袭。经过有效救治,古柏重现苍翠。
历经5000余年风雨的老君柏,则在科技赋能与人文守护中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迁徙”。
2009年,随着延安市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启动,位于淹没区的老君柏面临生死考验。
经延安市、黄陵县两级政府与国内林业专家多次研究论证,依照有关古树保护相关规定,报请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其纳入南沟门水库建设移民大纲。
工程分断根复壮、加固定植、水肥防灾3个阶段,利用植物生理学理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科学养护管理。经过4个多小时、2.5公里“旅程”,最终,老君柏顺利从黄陵县阿党镇史家河村移植到了同镇的川庄村。
此后,多位学科专家联合诊断——古树新生根系发育良好,叶绿素含量达到健康标准。
此次移植,无论是树龄、总重量还是移植技术难度均堪称世界之最,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环境及人文历史遗产的保护已经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
“和以前相比,现在的保护更加‘以树为本’。不仅要让古树活下来,还要让古树活得有质量。”何伟南说。
法治护航 为古树注入“生长养分”
让年轮里的文明记忆,永远向着未来生长。
2016年,7383颗黄帝手植柏种子“搭乘”天宫二号进入太空。如今,在轩辕庙院内西侧的祭祀文化展室内,2016颗黄帝手植柏种子,默默地讲述着遨游太空的故事。
页山古柏周围建起了环形步道,村民自发当起义务讲解员。“村子里刚出生的娃都会被抱到树下,沾沾福气,希望能像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70岁的柏庵村庙上组村民姚双焕说。
不只是林业工作者,中小学生也自发成为仓颉手植柏的守护者。李敏表示:“平时我们会围绕这棵树,对同学们开展教育。珍爱古树,从孩子抓起。”
管理保护古树名木,既要“心中有树”,更要“心中有数”。
陕西省林业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目前,陕西省有古树名木72.7万余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1.1万余株、古树群271个71.6万余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2025年3月15日,国务院《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世界上首个在国家层面为古树名木保护专门立法。
把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实践,陕西正书写着古树保护的时代答卷。
目光掠过古柏群巍峨的树冠,黄帝手植柏旁那株因落种而生的新苗,如今正蓬勃生长。(石喻涵)
编辑:赵蕴清